【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】红色盐池:从陕甘宁边区经济中心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热土
盐池县大力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探索“生态修复+新增耕地+乡村振兴”的发展路子。图为盐池县麻黄山生态修复工程。 盐池县委宣传部供图
盐池是一颗镶嵌在祖国西北大地上的明珠,在抗战时期发挥了陕甘宁边区经济中心的作用,新中国成立后也书写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时代华章。从背着盐袋支援前线勇担民族大义,到不忘初心决战脱贫攻坚,再到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,在党的坚强领导下,盐池人民积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,不断开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。
扛起陕甘宁边区的经济重任
盐池自古就是西北商贾云集之地、多种文化交汇融合之地,战略地位极其重要。1936年,西征红军解放盐池,随后成立中共盐池县委和盐池县苏维埃政府。盐池也迅速扛起陕甘宁边区经济中心、西北门户、前哨阵地的使命任务。
为克服严重的财政困难,改善边区人民生活,边区政府将发展盐业作为振兴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。盐池的盐滩上,掀起了打盐热潮。夏日,冒着40摄氏度的高温,盐工们光脚踩在滚烫的盐板上,用盐耙耙将结晶的盐粒收拢,装入麻袋。八路军三五九旅四支队的战士们在盐湖旁挖出百余孔窑洞,一边守卫根据地,一边参与打盐。当地妇女组成女子捞盐队,孩子们也挎着小筐捡拾散落的盐粒。当时,没有先进工具,就靠人肩扛手推;没有运输车辆,就发动群众组成运输队。1938年至1943年间,盐池产出约12.6亿公斤食盐,换回大量物资,极大缓解了边区的经济困难。盐池的盐税,也为边区建立财政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。1937年到1940年盐税占工商税比例在50%以上。
抗战期间,每年秋收后,盐池人民把粮食打净晒干就送往国库。盐池产出的蔬菜、皮毛、肉、食盐等支援着前线。元华工厂为抗日部队和边区政府提供毡坯子、毛毯、绒帽、军鞋、条毡、毛袜等共计12万多件。盐池商会皮草庄1938年缝制皮衣140多件,1941年完成救国公债1.06万元,超额570元;1944年完成救国公债1.6万元,超额6000元。盐池还盛产甘草,有丰富的煤炭、石膏、砂、硝等矿产资源,这些资源的开发也有力地支持了边区的经济建设和抗日战争。
盐池,用最朴素的资源支撑起经济大动脉,为陕甘宁边区建设和抗战胜利作出了独特贡献。
带领人民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
新时代,在盐池县委、县政府的领导下,盐池干部群众将“背着盐袋跟党走”的信念,化作打赢脱贫攻坚战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定决心。2013年,盐池县综合贫困发生率为24.5%。针对“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”的问题,盐池县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。截至2024年底,盐池县累计搬迁群众2.3万余人。产业扶贫是关键。盐池滩羊久负盛名,但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。扶贫干部们带着养殖户跑市场、搞电商,注册“盐池滩羊”地理标志,建立起“从牧场到餐桌”的全产业链。2024年,盐池县滩羊饲养量达340万只。如今,“盐池滩羊肉”品牌价值达128.13亿元。盐池县利用盐池碱滩资源,大力发展生态水产养殖业,实现了三文鱼、南美白对虾、螺旋藻等的规模化生产。盐池县种植黄花菜近4.2万亩,每年实现产值3亿多元,种植户户均年增收5万余元。
生态振兴是盐池县的特殊课题。作为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县,盐池人民延续抗战时期“保护盐池、守护家园”的担当,实施退耕还林、退牧还草工程,使过去的盐碱地变成了牧草基地,一座座流动沙丘披上了崭新的绿装。盐池县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5.6%提升至2022年的18.51%,植被覆盖率从1978年的37.3%提升至2022年的58.45%,哈巴湖生态旅游区每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,村民开起了农家乐,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。
文化振兴让红色基因活起来。盐池县修复花马池古城墙、李塬畔革命旧址等遗址,打造红色盐池旅游线路。在花马池古城墙东瓮城楼下,民俗文化馆墙上挂着当年的运盐扁担、盐袋,讲述着那一段红色故事。依托红色旅游资源,2024年盐池县接待游客280.31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.02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21.82%、25.09%。
全面建设“强美富优”现代化新盐池
新征程上,盐池县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,锚定创建西部百强县奋斗目标,以实现“五项新突破”为牵引,全力做大新型工业、做强特色农业、做活现代服务业,统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生态环境改善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、保障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治理,全面建设“强美富优”现代化新盐池。
加快数实深度融合,持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。推动工业提级提能发展,聚焦天然气增储上产、新能源规模开发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实现新突破,实施工业产值和税收双倍增计划,加快建设煤油气风光“五项全能”一体化发展示范县,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。促进农业优质高效发展,坚持生产端、加工端、销售端全链条协同发力,实施农业质量和效益双提升计划,全面增强特色农业竞争力。推进服务业多元融合发展。实施服务业供给和消费双促进计划,积极探索服务业新业态、新模式、新路径,构建优质高效、充满活力、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体系。
全面落实中央及自治区、吴忠市各项改革部署,接续推进7项国家级改革试点,创新推进县级特色改革任务,努力创造更多“盐池经验”。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,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,建强用好天然气精深加工、石油化工高效节能、滩羊双羔基因选育、人工牧草繁育增量“四大创新平台”。深化拓展东西部协作、西西合作,主动融入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,壮大闽宁新质生产力孵化联盟,加强“四省多县”能源化工、教育医疗、文化旅游等领域交流协作,完善“盐池资源+外部企业”“盐池产品+外部市场”合作机制,推动区位优势加快转化为开放发展胜势。
责任编辑:汪晓慧